石书军: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的基层探索与实践
牟宗三在《黄宗羲对于天命流行之体之误解》中,对黄宗羲的气一元论批评十分严厉: (一)梨州如此言理,非古人言天命、天道、於穆不已之流行之体之义。
自强不息尽管走过了千百年的演进历程,但其所承载的刚健有为、奋进不止的精神却历久弥新,始终感召和激励着人们勇往直前。例如,王安石说君子之道始于自强不息[34](P687),司马光言君子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也[35](P17),苏轼亦曰君子庄敬曰强[36](P6)。
唐末杜光庭融会儒道,推崇唐玄宗御注《道德经》,并对其进行疏解,在解释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时说:天之清也,积气于上,体乎纯阳,运动不息,刚健而文明,故次于道也。到了晋朝,自强不息开始与勤政联系在一起。[9](P41-42) 不论顺从或是刚强时,都要不卑不亢, 可谓自强; 同时还能笃志而体[9](P33),笃行道德修养的规定,可谓不息。此外,心学一脉异军突起,杨简通过天人一体的思想,使得自强不息成为人本心的流露,为儒家与佛教的进一步融合、会通打开了易学层面的重要窗口。在治学方面,孔子提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6](P254),并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6](P270) 明其志趣之所在,强调治学之要不仅在于发愤进取,还应持之以恒,不可倦怠,从一个侧面对自强不息精神做了进一步具体诠释。
受其影响,易学的象数色彩逐渐凸显,自强不息开始与天人感应结合起来。摘 要:作为历经千百年的经典语句,《周易》自强不息一语随着时代演进不断被赋予新的思想内涵。【19】又注当于治体,以为言皋陶用刑,轻重得中,于治体与正相当也。
基于古昔法与治的言与文,拙文从经典音义、决策意志、政绩比较、省思应对、超越法治等层面对刑中观念与实践的理解,或许只能体悟刑罚中正观念之万一。37 《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934-937页。虽仍简略,已通其意,唐人解经径采此说。收拾礼乐文明的周公被封邦建国于鲁,鲁国礼乐教化之美自然先天下。
【51】刘宝楠云:‘衷与‘中古字通。【16】丰卦注疏突出中之轻重得宜内涵。
17《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67页。公孙晃是汉末割据辽东的公孙度孙辈,反叛曹魏的公孙渊之兄。即使不得已而用刑,也要尽量做到刑罚中正。39 杨万里:《诚斋集》,上海涵芬楼1919年影印,第4281-4284页。
孔颖达疏:人心服罪是顺从之义,故为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孔子认为政在正名,这是包括礼乐兴、刑罚中在内诸多治理预期得以达成的先决条件。【22】郑昌所言揭示了中国古代一种有广泛共识的治道观念,法律治理并非治道之根本,不过是挽救衰乱的有力举措。
【34】袁子又论诸葛亮勇而能斗曰:亮法令明,赏罚信,士卒用命,赴险而不顾,此所以能斗也。《送子龙赴吉州掾》曰:汝行犯胥涛,次第过彭蠡。
宋英宗鉴于国家幅员辽阔,施政治理水平不均衡,担心刑罚之施,或罹于失中,于是命令及时疏决四京及诸道州府军监县等见禁罪人。既往对子产治郑的研究已然丰富,对诸葛治蜀刑中于郑的内在理解反而可以加深对子产治郑的认识,此所谓有比较有鉴别。
迩者伎术小臣,辄干大宪。郑玄注刑罚中刑罚不中士师受中,皆以中音丁仲反。所以他主张遵循士制百姓于刑之中,以教祗德之古制。【4】孙希旦引《释文》:中,丁仲反。皋陶作士非但垂范如何决平狱讼,更注重令百官用刑,皆得中正,使不僭不滥,不轻不重,助成道化,以教民为敬德。据《礼记·大传》的直观推理,尊祖敬宗收族宗庙严重社稷爱百姓刑罚中庶民安财用足百志成礼俗刑然后乐,十余环节因果有序,基本逻辑是把治国理政根基建筑于遵循人道上,以亲亲为人道根本。
50 《名公书判清明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页。【7】又,去声是古汉语平上去入四声第三调,近似拼音第四声。
中的去声读法也很有可能保存于同期北方语言,甚至极有可能从当今河南方言中的读法玩味其古音。且不说百姓不可能都有能力读律令,即使读了的也未必晓畅其义,依然不免陷于法网,岂非上之人之过哉?可见他认为立法不明完全是居上位者的责任。
一、刑罚中不:经典音义层面 有关刑罚中与刑罚不中的经典言论,是儒家刑中观念的母体。这些原则主要是从文字层面对立法技术的要求。
【35】李兴立碣表闾之文将诸葛亮与皋陶、伊尹、泰颠、闳夭、管仲、臧文仲、晏婴、子产、许由、乐毅等相比,极言诸葛亮之治绩。刑中之意反映了最高决策意志中的法与治忧思。8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286页。【31】以诸葛治蜀与子产治郑、鲁国教化相较,嘉誉无匹。
孔颖达疏曰:用刑期于无刑,以杀止杀,使民合于中正之道,令人每事得中。【52】宋高宗以为古者用刑贵情法相当【53】。
【54】 刑中观念并不总是面目可憎的说教,宋人就不掩饰其诗意表达。10 《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508-1509页。
刑中之意即为典型诏令用语,出自汉元帝即位初的一道诏令。刑中即用刑施罚中正允当,是中正治国理念在司法等以法治理领域的投射。
钟会之兄,以密言全子的故事为据,指出魏明帝杀公孙晃是用刑有失中正。仁义本何常,蹈之则君子。刑中于郑彰显了 刑中观念的典型实践。刑罚中正更是儒家念兹在兹的正名主义的重要环节,是沟通天理、人伦的重要媒介。
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刑官中正断决具有辅弼教化的功能,教育庶民行事中正。
一家之中,父兄治之,一族之间,宗子治之,如此则人君所治者约矣,刑罚焉得而不中乎?【12】 就刑罚不中而言,因在礼乐不兴,果在民无所错手足。周代文教郁郁,孔子服膺景从。
张晶:《中华优秀传统刑罚执行文化的初步求证》,《法治现代化研究》2018年第6期。如此,刑罚中等,其中似乎读如zhòng。